此前,孟某曾因一起买卖合同纠纷陷入维权僵局。债务人王某不仅将工厂搬迁、失联,还拉黑了孟某的电话与微信,拖欠的货款迟迟未还。为维护权益,孟某试图向法院提起诉讼,却因“关键信息缺失”多次前往市场监督管理局查询王某工厂的工商登记信息,均未获得有效结果;向公安机关申请查询王某身份信息时,又因个人无权获取相关数据被拒。最终,因孟某无法提供被告准确的身份信息、工商注册信息及财产线索,立案申请一度停滞。然而这并非个例,过去不少市场主体和群众面临此类“维权困境”,不仅直接影响了个人权益保障,更在无形中制约了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步伐。
    为破解这一痛点,绥化中院联合绥化市公安局、绥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,经过3个月的调研论证、流程优化与技术对接,共同搭建起“涉诉主体信息查询共享机制”。该机制彻底打破了部门间的“信息孤岛”,搭建起“线上+线下双申请、实时流转、精准反馈”的信息共享新通道,为司法服务便民按下“加速键”。如今,当事人立案时若缺少被告工商登记信息,立案法官可直接通过共享平台向市监部门发起查询申请;若需核实被告身份真实性、户籍信息或车辆登记信息,平台也能实时对接公安数据库,最快2小时内即可收到反馈,无需当事人再“多头跑、反复跑、无效跑”。
    今年9月,绥化市某建筑公司起诉某供应商违约,法院通过该共享平台仅用1.5小时,就获取了被告最新的工商变更信息(含法定代表人调整记录)及身份资料,当天便完成立案流程。对比以往“线下提交函件、跨部门跑腿对接,平均耗时5-7个工作日”的传统模式,效率提升了近10倍,切实为企业维权节省时间成本。
    据统计,截至目前,绥化两级法院已通过该机制为当事人完成涉诉信息查询1300余次。这一便民举措不仅为群众维权、企业发展扫清障碍,更能为绥化优化营商环境、推进法治建设注入更强动力。